为深入推进杭州市科学技术协会重点支持项目“推广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提升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性能,助力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7月17日下午,临平区土木建筑学会联合杭州市土木建筑学会组织课题组成员及专家赴浙江华临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实地探寻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的实践路径。
杭州市科协学会管理部一级调研员余勇平、临平区科协院士专家服务中心主任房明辉、杭州市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方旭慧、副秘书长孙频、临平区土木建筑学会理事长胡天喜、秘书长许旭平以及调研组成员、专家近三十人参加活动。
调研组首站来到华临建设集团承建的玉架山考古博物馆。作为浙江省首座考古博物馆,该项目占地约27亩,总建筑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其建筑本身便是“文化传承+现代建造”的生动载体。在博物馆资深讲解员的引导下,调研组成员沉浸式地了解了五千多年前的考古文化遗存,深切感受了临平地区悠久的文明源流。
随后,在项目负责人的带领下,调研组深入探究了这座建筑背后的“技术密码”。据介绍,项目在施工过程中曾面临多重挑战:地质条件复杂、建筑内外部空间错层复杂、屋面形态高低错落、内外石材幕墙安装精度要求严苛、清水混凝土构件颜色与质感与幕墙石材匹配、室内精装修工艺复杂,加之管路系统密集交错,对建造技术与管理水平提出了极高要求。面对如此多的难题,华临建设团队采用创新的“REMPC”(研发-设计-制造-采购-施工一体化)技术与管理模式,运用智慧工地与BIM技术进行大量系统性的管理、策划和深化工作,对各生产要素的管理、各专业和界面进行深度优化,实现生产要素、专业、单位的高效管理与协同,为博物馆的顺利建成提供了坚实保障。该项目在BIM技术应用、智慧工地管理等方面的创新举措,为调研团队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参考。
调研组还来到华临绿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建筑行业的先锋企业,华临绿建一直致力于推动装配式建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在生产车间,调研组实地查看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生产工艺流程,直观了解了混凝土构件的生产过程。在数字化展示中心,调研组听取了华临建设集团副总兼技术中心主任崔暘关于《华临绿建智能制造体系与应用成果介绍》的汇报。崔总从“知行合一”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公司在绿色建造、智能制造等领域取得的突破与积累的宝贵经验。?
调研过程中,部分专家结合实地调研考察情况与听取的汇报内容,积极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为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的推广应用提供了诸多有建设性的思路。
余勇平调研员在总结讲话中对此次调研活动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系统梳理调研中形成的积极成果,凝练形成科技工作者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精准依据;二是华临绿建可以进一步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联合其它学会搭建技术攻关平台,加速先进建造技术的迭代研发与成果落地转化;三是当前经济环境下,建筑行业更需凝聚合力,企业间应建立常态化交流合作机制,通过技术共享、资源互补、经验互通实现“抱团取暖”,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此次专题调研活动,为杭州市土木建筑领域的从业者搭建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通过实地考察先进项目和企业,深入了解了先进建造设备和智能建造方式的实践应用,将有力推动杭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性能的提升,为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贡献力量。
